八月二十日,辰时。
登州府城外的官道上面,升腾起一股股的黄色尘土,站在城墙上面的吴帆徽,冷静的看着这一切,城门的下方,两千多的军士已经准备好,他们马上就要冲出去厮杀。
孔有德和耿仲明等人自动送来情报,叛军在黄县大败,损失惨重,这次的伤亡达到了伤经动骨的地步,第一批的约两千的叛军军士,正在迅速朝着登州府城的方向而来,看样子登州府城是孔有德和耿仲明等人最后的堡垒。
吴帆徽近乎完美的安排,让朝廷大军占领登州府城和蓬莱水城的消息,一直都是严格保密,而前日和昨日进入登州府城前来禀报消息的叛军军士,几乎全部都被斩杀,他们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消息,包括朝廷大军是如何进攻的,如何的犀利等等,也包括了叛军如何的惨败,甚至有叛军军士临阵投降的事宜出现。
黄县已经失守,耿仲明率领两千叛军军士,朝着登州府城的方向迅速撤离,孔有德则是率领剩下的军士殿后,同样朝着登州府城的方向撤离。
这些情报,都是送给李九如的,孔有德与耿仲明不会说假话,因为没有必要,孔有德在信函之中也说了,一定要加强登州府城与蓬莱水城的守卫,这里就是叛军最后的堡垒。
信函是孔有德身边的谋士写的,应该是孔有德口述的,意思非常清楚,这也让吴帆徽迅速了解到所有的情况,他的决心更加的坚定,就让登州府城内刚刚归顺的两千多军士出城去厮杀,双方都是两千多人,若是归顺的军士奋力厮杀,耿仲明猝不及防的情况之下,一定是大败的,再说让这两千余人帮忙守卫城池,吴帆徽还真的不放心。
吴三桂和刘方恒率领的八百军士,正在守卫蓬莱水城,故而驻守登州府城的只有一千五百军士,而叛军有两千多人,兵力上是有悬殊的,万一这些军士内讧了,那么登州府城就有失陷的危险。
一百步已经走了九十九步,绝不能够在最后一步失败,吴帆徽需要绝对的安全。
对于吴帆徽这样的安排,祖大弼等人不是很理解,他们担心的就是这些军士出城之后,马上就投奔叛军,如此会让叛军的力量强大一些。
吴帆徽没有解释,他做出了决定。
南门打开了,两千多军士,在一名守备的率领之下,走出了城门,在前方列队,吴帆徽甚至没有派遣身边的任何一个人去指挥战斗,也没有派遣陈光福去指挥战斗。
这种情形,在投降的军士看来,包括祖大弼等人看来,是完全的信任,可惜吴帆徽不是这样想的,两千多军士全部在城门外列阵的时候,他长长的出了一口气,总算是勉强安全了,尽管说军营里面还有八千多的家眷。
城墙上的红夷大炮,包括弗朗机,都已经完全准备好,一旦这两千多的军士,再次投靠叛军,那么火炮就要开炮。
吴帆徽相信,孔有德和耿仲明已经无路可走,剩下的就是死路一条了。
可吴帆徽也没有太大的把握,那就是朱大典是否接到了斥候送去的情报,已经两天的时间过去,朱大典要么肯定收到了情报,要么就是派遣出去的五名斥候,没有能够躲开叛军,全部都捐躯了,但有一点可以肯定,那就是孔有德和耿仲明还不知道登州府城与蓬莱水城陷落的消息,就在两千多军士走出南门之前,还有两个叛军的斥候,进入城池送情报,这份情报是耿仲明写来的,要求府城内的军士做好一切准备,迎候撤离的军士进入城池之中。
吴帆徽是穿越之人,也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者,他没有那么多的义气,迄今为止他做的很多事情,都是为今后打下基础,这一点吴帆徽不会改变,哪怕今后就算是发展壮大了,他也不会改变这样的思路,不管活在什么朝代,还是现实一些的好,读书人之间的那些所谓的生死相许,所谓的意气相投,在吴帆徽看来,那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的,若是自身没有丝毫的能力,那么遭遇到排斥就是必然的。
活在最底层的百姓,他们遭遇了那么多的灾荒,无数人饿死,好像没有谁可怜他们。
吴帆徽很清楚,这个社会很现实,你真正的强大了,能够掌控一切了,才能够真正的站起来,当然,真诚待人,用人不疑疑人不用,这也是吴帆徽秉持的观点,他会真诚的对待每一个结交的朋友,可若是此人背叛了,那吴帆徽也是睚眦必报的。
嘴皮子上的道理不要讲那么多,大明王朝所谓的弹劾制度,那么多的给事中和御史,他们没有真心为百姓呼吁,而是陷入到党争之中,成为某个党派利用的工具,这些人也是导致大明王朝轰然倒塌的原因之一。
手持单筒望远镜的吴帆徽,看见了滚滚而来的叛军,居然全部都是骑兵。
出城迎战的军士,全部都是步卒,其中六百人手持火铳,其余人手持长柄眉尖刀,有些人甚至手持雁翎刀,而步卒对付骑兵的最好办法,就是列队手持长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