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变轨装置上也安装了高分辨率摄像机,所以唐启文此时可以清楚地看到小行星“近邻”的外貌特征。和绝大多数固体小形星一样,因为“近邻”的体积太小并不具备使其变成球形的引力,所以它的外表是不规则的形状,看上去和一只土豆差不多。
当然,这是只硕大的、足以毁灭目前地球上生态系统的土豆。在“近邻”的表面,有许多因为撞击留下的陨石坑。而其中最大的一个几乎占据了小行星四分之一的表面积。唐启文知道这就是不久之前那次撞击留下的痕迹,也正是这次撞击令小行星“近邻”的运行轨道改变,让它直冲着地球而来。
不过小行星表面巨大的陨石坑虽然引人注目,但却并不是唐启文关注的重点,他更关心的是“近邻”快速翻滚的情况。小行星快速翻滚,很容易导致变轨系统登陆失败。而且就算登陆行动一切顺利,在小行星以如此之快的速度翻滚时,变轨装置要对着同一个方向喷射用以改变小行星轨道的气体,也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。
虽然这项任务非常困难,但此时的唐启文已经别无选择,只能硬着头皮向装置发出了登陆的指令。收到指令后球形的变轨装置一分为二,其中负责推进的部分继续停留在离小行星不到三百公里的距离,而负责最后改变轨道的部分则启动了自带的小型火箭,向着小行星“近邻”靠拢了过去。
两百多公里的距离在太空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,没用十几分钟时间,登陆部分已经接近了“近邻”。通过登陆部分传回的图像,唐启文甚至已经可以清楚地看清楚小行星上岩石的纹理。
不过此时唐启文可没工夫欣赏这难得一见的景色,他迅速地在面前的几个虚拟屏幕上输入命令,控制着登陆部分慢慢地靠近小行星“近邻”。因为和地球距离已远,所以和登陆装置联系时会有延迟现象的出现。这就让唐启文在许多时候不得不提前作出判断,只有这样才能让远在几千万公里外的登陆系统有足够的反应时间。本来象指挥登陆这样复杂的工作,至少需要一个科学家小组才能完成指挥。但唐启文脑域开发程度极高,所以一人负责几个人的工作倒也没有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。
在唐启文的指挥下,登陆部分离小行星只有最后几百米的距离了。
但快速翻滚的小行星着实给登陆行动带来不小的麻烦,在象这样每几分钟就要旋转一周的小行星上登陆,无论是对系统本身还是其控制者来说都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。在这最后几百米的距离上,唐启文几乎是让登陆部分一米一米地向前推进,生怕一个失误撞毁登陆部分,那整个计划可就都前功尽弃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