京城的消费潜力,还是相当的大。
三天之后,京城人闲谈之余,嘴里都会提起“报纸”这个名字。
宁屈并没有为报纸取名字,例如“xx日报”这些。
因为同时代,还没有存在报纸,故而宁屈并没有给报纸取名,而是直接叫做了报纸。
于是京城的众人们,便经常出现这种对话。
“你看过了报纸了吗?”
“报纸?什么是报纸?”
“就是十个铜板一份,上面记录了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,都是一些小孩在街头叫卖!”
口口相传,便是最好的宣传,在这种情况之下,许多不愿意破费十个铜板的人,也愿意买一份报纸回家看看。
不过介于老百姓们对报纸还是相当的陌生,在看完报纸之后,还是规规矩矩的叠好,放置在自己的书柜之中,在绝大多数人心中,这报纸其实与书没有什么两样,只是相对廉价罢了。
兴许,卖过这一份报纸,以后就没了……
然而,三天之后,报纸的第二刊就出现了。
肖明雄的统筹能力真不是盖的,在经过第一天验证之后,他就已经深深的明白,宁屈的这个点子,绝对是一条康庄大道,只会越走越宽敞,于是一咬牙就斥资买了京城的一栋会馆。
“这里会馆的牌匾上就写上‘报社’两个字。”这话自然是宁屈所说。
至于为何要叫做报社……肖明雄并没有对宁屈的话提出异议,人家对这一套仿佛是在心中演练了无数遍的,此前规划的步骤基本都已经是一步到位,肖老板若是再质疑,那就太不应该了。
报社成立之后,宁屈再让肖明雄通过关系,招聘了不少读书秀才过来。
京城里面最不缺的就是秀才了,可以说全国在当地混不下去的秀才,都一窝蜂的往京城跑,毕竟是全国最大的文化中心和政治中心,一些秀才在本地郁郁不得志后,考不中举人,便特地来京城碰碰运气。
正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,这些秀才来了京城也难以找到什么正经事,粗重活他们做不了,而教书识字这些……京城之中人才济济也轮不到他们,所以绝大多数书生在京城的日子甚至混的还不如老家。
宁屈让肖明雄放出去风声。
老井路报社招聘秀才,一月工钱十两纹银。
当这个消息释放出去之后,那些饿昏了眼的秀才,便蜂拥而至。
十两纹银,这是相当的高的工钱了,倘若有这样一份收入,足以让他们在京城立足,并且过上不错的日子。
结果第二天前来应聘的秀才,还是讲宁屈给吓了一跳。
在报社的门口,几乎是人山人海,宁屈初步估计了一下,大约是有五六百人……